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职工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词条】文化渗透

来源: 时间:2022-01-26 13:30【字号:    

 文化渗透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土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比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曾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以传数为掩护,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几个月的间谍侦察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竭力鼓吹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鸦片战争期间,他不仅担任英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在英军占领浙江定海县时担任“民政官”,还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北京的俄国东正教传教士向俄国公使和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清军在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和详细的北京地图。在1860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法《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甚至在条约的中文文本中,私自添上条约的法文原本上所没有的“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字句。外国传教士由此获得了在中国各地城乡租买土地和盖房的特权,为外国教会在中国内地霸占地产、遍设教堂提供了根据。
19世纪60年代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来到中国,并进入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中的一些人,采用欺骗讹诈、强迫捐献、压价购买、强占垦地等手段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出租房产。有的还包揽词讼,包庇教徒中的不法分子,或者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礼俗,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这些传教士从事的不法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制造舆论。它们在中国所办的某些报纸、杂志,所翻译、出版的某些书刊,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态度和要求。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是广学会。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持广学会的指导思想是“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思想”,企图影响中国的政治方向。广学会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如该刊主编、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发表《印度隶英十二益说》,竟然鼓吹英国统治印度有12条好处,主张把英国的殖民统治制度搬到中国来。广学会翻译、出版的书刊,也常常美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如李提摩太在他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序言中说,“泰西各国素以爱民为治国之本,不得不藉兵力以定商情”,“然闭关开衅之端则在中国,故每有边警,偿银割地,天实为之”。
帝国主义者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他们攻击诬蔑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图》,让画家克纳克福斯画成油画送给俄国沙皇。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斗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