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2-04-08 13:30【字号:大 中 小】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一有空就在地上在墙上写写画画,天天吵着让爸爸买蜡笔回来,凭着自己的想象画这画那;在上初中的时候,班里的板报自然也就成了他发挥特长的地方。虽然爱写爱画,但是画得并不怎么样,直到有一天,县文化馆招生,他毅然报名参加了为期十天的美术培训班,打此以后,才算真正接触到了正规的美术的知识,因此,美术的功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高中毕业以后,因为身体的原因,也只能待在家里练习画画。也曾经尝试着为别人画画纸牌,赚上几块钱,这在他心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
不久,一个难得的机会使他有幸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武强年画技艺培训班”,这次使他更加激动,而牵头人正是曾经的美术老师王兴邦,并有印刷年画的老师段淑芬、刻版老师李长江、贾元祥等,系统地培训武强年画的绘画、刻版和印刷技艺。从此他认真地学,努力地练,把武强年画的制作技艺基本掌握。培训结束后,他和几个师兄弟姐妹都留下来,继续练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组建了“武强年画美术服务部”。大家各自从加家里带米面来,搞一些对外加工——出画样子、刻版、印刷加工;什么书写牌匾啊、广告啊、画影壁啊、画玻璃画等等,所挣的收入都用来买文具颜料、参考资料、买菜买煤等,维持共同的集体生活,是一段特别难忘的美好时光。
1987年,武强县筹建武强年画博物馆,从民间收集来许多画版和年画资料,保管处需要找个看护人员。当时正负责博物馆画版收集、整理工作的年画专家王兴邦,想到了有志于年画事业的康英勤,他终于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博大精深的武强年画了。
康英勤除了认认真真“看门”外,整个心思都用在了“学艺”上。每月15元的工钱并不多,他除了购买一些油盐酱醋外,其余的都用在购买工具、参考资料等,练基本功上。随着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建成和开馆,康英勤靠着业务专长被吸纳为正式职工,除负责文物库房保管和年画创作、复制外,还负责年画工艺品的研发、年画制作技艺的研究、以及展陈策划等工作,逐渐成为了武强年画博物馆的业务骨干。
武强年画是一门底蕴十分深厚的民间艺术,康英勤如痴如醉,不仅在绘画领域笔耕不辍,而且在印刷工艺上也不断追求创新。武强年画在鼎盛时最高年产量曾达一亿对开张,行销大半个中国,但随着时代变迁,其内容单一、不宜装裱、跑色褪色严重的缺点极大地制约了它的发展。为此,康英勤积极探索,对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对颜料易跑色褪色、缺乏鲜艳度、覆盖力强这些弱点都深入地思考研究和不断地尝试,终于探索出了“二合一”颜料调配法,并加入胶液进行固化,使新生成的颜料印制出的年画不仅颜色鲜艳,而且经装裱后不易跑色,画面清晰鲜艳,效果明显提高;再就是根据印刷年画线条不明显、影响整体效果的问题研发出了“倒序印刷法”,把传统的印刷技法改进,颠倒先后顺序,这样印刷的年画成品线条清晰、画面更加鲜艳、漂亮,装裱出的成品精致美观,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年画创作上也动起了脑筋,以前的年画太过于古朴、传统、简单和夸张,于是他大胆创新,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手法,人物、动物、花鸟等造型上构图大胆用笔,设色丰富,巧妙精致。在色彩设置方面进行了改进,由原来传统的红色、黄色、粉色、蓝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肤色、灰色、棕色等,使年画作品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应和人们审美的要求。
30多年来,康英勤创作了大量的年画作品并多次获奖和发表。他的年画作品《连年有余》被中国邮政总局选为“2007年有奖贺年封”邮资图案、2010 年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评为优秀作品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同年作品《祝寿图》荣获河北省文博系统书画展二等奖;2008年作品《丰收乐》获第三届中国农民书画展优秀奖、首届中国(集美)民间工艺精品展特别奖;2012年作品《平安中国》荣获衡水市“喜迎十八大,助力马拉松”残疾人艺术作品展特等奖、“2013中国清明文化节”暨“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展”银奖;2017年作品“最美十二娃 共圆中国梦”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匠心独运”优秀奖。2019年10月作品《走向复兴》于2021年7月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省非遗作品主题展;2020年6月作品《精准扶贫三句半》荣获衡水市“百年风雨 砥砺同行”庆祝建党100周年残艺展特别奖;同年12月入选河北省“决战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文艺创作美术作品展。尤其是近年来康英勤创作的新年画《喜事新办》《时代楷模》《启蒙》等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给武强年画增添了新的风采。
随着不断地创新和艺术理念的升华,让康英勤如鱼得水,他还研究发设计了一系列武强年画系列工艺品,包括年画茶具、武强年画构图剪纸挂历、武强年画工艺折扇、精品小挂件、武强年画内画壶、年画水杯、年画毛巾、年画抱枕等文创产品,品种及销量逐年上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了明显提高,让武强年画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2008年对康英勤来说是极其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年,他走进了北京奥运村展示武强年画。他说有一位立陶宛运动员买了10把年画扇子说回国后赠送朋友,但因为扇子上没有奥运五环标志,感觉很遗憾,但并不急于拿走,他就在晚上回到住宿处奥运五环标志一把一把把地亲手描绘上去,使那位外国运动员非常满意并高兴地与他合影留念。
近年来,康英勤先后参加了在新加坡、比利时、日本、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武强年画工艺展演及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让康英勤记忆深刻的是2007年,他在澳门参加的河北文化交流活动月中分三个学习班举办“武强年画制作工艺流程学习班”,向澳门和外国的40多位学员传授武强年画的绘稿、印刷和刻版技艺,并由澳方录制了武强年画制作专题片《中国民间工艺绝活——年画》,用于澳方在行政区内的传统艺术教学和普及,受到澳方观众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康英勤一直以弘扬传统文化、做大做强年画产业为己任,他说:“要将武强年画发扬光大,除了走出去宣传,还要坐下来实干,这就要求不能只有自己在艺术上‘冒尖’,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发展。”因此,康英勤在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坚持热心带“徒”。虽然并没有举行过什么正经的拜师仪式,但是他从当年的恩师王兴邦对自己的帮助中学习到了一种无私的精神,对于喜爱年画的有志青年或是勤于请教的新人同事,他都手把地手教,把自己对年画的技艺和感悟一点一点地传授给他们。在康英勤的悉心辅导和帮助下,康达、耿雅雯、田慧彤等十余名弟子均已出徒,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年画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康英勤,这位武强年画的守望者,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执着,追逐着传统艺术与时代需求完美合拍的理想。如今,年过半百的他在人生道路上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责任,不单是生存,而是不服输不认命,要奋斗拼搏,要付出,奉献社会,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他坦言:“作为武强年画传承人,身上的责任与肩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在今后的年画生涯中,我会不断努力,勇攀艺术高峰,创作出更多更好人们喜爱的年画作品,将武强年画这一非遗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