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3-11-02 13:30【字号:大 中 小】
在广州海珠区龙导尾一带,有很多以“龙”命名的街巷,1849年秋天,邓世昌就在这里的“龙延里”出生。他的父亲在对外经营茶叶生意时接触到许多西方先进文化,举家移居上海后,11岁的邓世昌并没有被送入私塾,而这个选择改变了邓世昌的一生。
“他在上海找了一个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和先进知识,天文地理,也正是他学习了这些知识的原因,使他能成功报读,当时福建省第一间海军学校。”
在上海租界,少年邓世昌看尽了列强官兵对中国人的欺辱,深感海军势弱带来的种种后患,从此立志投身海军。
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终于明白海洋不再是天然屏障。1866年,清政府下旨筹办福州船政局,18岁的邓世昌考上福州船政学堂。
1874年,日本曾想攻占台湾,当时邓世昌跟随沈葆桢保卫台湾有功,得到了第一次晋升。李鸿章将邓世昌任命为镇南炮船的管带,到英国、德国接收“靖远”、“致远”等四艘战舰。从接收“致远舰”的那一刻起,邓世昌的命运就跟这艘军舰紧紧相连。
“由于当时所有的弹药已经消耗完了,因此决定要整船撞过去。”
此时,所有炮弹倾射在致远舰上,导致船体已经倾斜30度。这时,邓世昌考虑到,如果能将对方最强的“吉野舰”击沉,整个黄海大战或许能够扭转局势。
但在冲锋的途中,致远舰被多发鱼类击中,整体爆裂沉没。邓世昌落水后并未遇难,但他拒绝了所有救援。“舰在人在”“舰亡人亡”,决定和致远舰一起沉入海底。